« 上一篇下一篇 »

语言文字障碍

    语官艰深


    各种文体中都会出现语言艰深的作品,但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概率更高,尤其是现代或后现代作品.例如,被称为“作家的作家”的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1882一1941),其作品在表现人物意识流动时,北京翻译公司 经常变幻莫测,语言艰深晦涩,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理解困扰。他那部震撼整个西方文学界的作品《尤利西斯》自1922年问世后,长期没有中文版,直到 1993年底首个中译本才出现,而译者—翻译家金堤先生(1921一2008)耗费16年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翻译,相信原作语言艰深应该是造成译作迟迟不能完成的因素之一。另一位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597一1962)的作品显著特点是结构繁复,有很多婉转绵延的长句.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对译者而言也是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行文奇特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1904一2Q05)先生,一直被认为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有一篇或许并不广为人知的散文《我的心》,以奇特的行文及叙述来批判对现实的失望与不满.文中他一直在和妈妈对话。“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我不要它了。妇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什么?能做什么?"令人意外的是,文末,他却说:“可是,我的母亲,已经死了很多年了。”翻译这篇散文时,一定要透过表面,看出行文奇特的本质,巴金先生是借母亲来比喻这个让他感到痛苦的社会,他的呐喊是对这个社会的谴责和讨伐。


    概念意义随交流情景变化而不断变化,难以把扭


    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抑或是其他语种,很多概念意义并不如其表面一般简单,只有唯一的含义。随着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概念意义也经常会完全不同,需要译者认真辨析。


    例如,“抱佛脚”在《围城》中出现过两次,但是实际意义完全不同,母语为中文的译者理解起来未必很难,不过英译时,的确需要斟酌把握,恰如其分地表达其真正内涵。


    “只可惜这些事实虽然有趣,演讲时用不着它们,该另艳佛脚。


    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对谙境中上下文的分析很透彻,对“抱佛脚”的理解非常到位。相信英语读者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应该不会有障碍。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抱佛脚”的典故及延伸内涵被牺牲了,原本应能表现的生动性也丢失了,但是译文得以忠实理解与表达,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作者意在言外,情态难于把握


    中国古代的诸子之书中,对文论有巨大影响的《庄子》是理解起来最难的一部,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意在言外。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更是将这种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


    唐朝王昌龄(698一756)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景抒情,韵味无穷。表面上似是倾诉与友人的离愁别绪,其言外之意却是在含蓄委婉地表述自己在政治中遭受的不公及由此引发的愤慈与寂寞。由于中国古诗词的形美、韵美很难在有限的字数里被对应翻译至英语aa,所以这首诗所蕴含的诗人高风亮节的言外之意几乎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英译传达出来。可见要突破意在言外的语言文字障碍,并非易事。在各种版本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文属上乘(2000:83):


    身为爱尔兰人的詹姆士·乔伊斯,内心深处隐藏着故土之情,但他又身为大不列颠的精神贵族,鄙夷爱尔兰文化则是他们的精神传统。其作品《死者》反映了这种矛盾的隐衷,使全文弥漫着、透滋着一种寒涩味和冷峻感。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慧眼慧心,竭尽全力地屏息捕捉处于迷离扑朔中的种种色、感、味,抓住原文意在言外的神志,否则,绝难进人原作意境,做到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