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英汉比喻的“共性”和“个性”

    什么是文化?对“文化”所下的定义纷繁无比,莫衷一是。为当今学术界所接受的最经典的定义当推英国最杰出的人类学家、北京翻译公司 文化人类学创始人爱德华·伯纳德·泰勒爵士(Sir Edwa记Bume一t为ler)之所见: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的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这一定义对“文化”概念作了极为广义的解释,突出地说明了文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纽马克则对“文化”作了狭义的界定,他认为,文化对于使用某一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的社群来说就是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x de6ne]eulture as the way oflifeandi一smanifestauonsthat 〔;· are件euliar to a eommunity that uses a Psriieular lan,a郎as its meansof exp”Ssion)(Ne~k,1988:94)。他将“文化”同语言的“共性’, (unive哪1。)和“个人”的言语区分开来。而泰勒的定义则涵盖了纽马克所排除的语言的“共性”部分。我们认为,在讨论作为语言现象之一的 “比喻”时,语言的“共性”不能避之不谈,但语言的“个性” (pecuharitie。),则以纽马克所定义的“文化”来阐释。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虽然不是唯一的载体),各国语言虽然千差万别,但不同民族之间仍然能够进行交流。这除了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具有的共性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亦是得以沟通思想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比喻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呈现出“共性”与“个性” 的特征。


    尽管汉民族和英语民族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语言体系等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比如人人都吃饭、睡觉、工作、学习,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红脸、皱眉等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等,因而英语民族与汉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表现在比喻方面就有诸多重合之处(eultu司overlaps)。如:


    l)事如春梦T无痕。(Ufe 15一ikea印找ng触am,vani劝ing wi山out。 traee.)


    2)Tell me not,in mournful numbers,“Ufe 15 but an emPtyd此am!” (请莫用悲调哀诗对我说:“人生只不过是梦幻一场”。)


    3)我们的热血在沸腾。(ourbh对boils.)


    4)命运在向我们微笑.(Fortune 15 smiling on us·)


    5)伪ur oilon五re(火上加油)


    另一方面,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生活的地球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个世界。每一种语言给讲该语言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以其独特的方式观察周围世界、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以及表达思想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经历的这块“馅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切分。另外,对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事件,人们也不会像一台机器那样以同样的模式去感受和体验;而且人们对它们作出反映时有一个“取材”过程(selection process)和阐释(inte甲retadon)的差别,从而导致某些特征得到强调,而另一些特征则被忽略或未被完全认识到,这样就形成了与讲另一种语言的人们不同的观 、洛点和看法。这便是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自己“个性”的根本原因。


    英、汉语中的比喻所具有的“个性”正说明英语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个性”。比喻于是便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这里有几种情况:


    1.甲乙语言中有相同的喻义但设喻形式或喻体略异;


    2,甲乙语言中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异,即意合而“形离”;


    3.甲语言中喻体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乙语言中只存在与之有相同喻义的表达法。